今年“两会”期间,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表示,武钢投资方向除了涉及高新技术、钢材深加工、矿产资源开发、资源综合利用,还包括筹建“万头养猪场”及买地种菜。一时间,钢铁企业纷纷涉足非钢产业,“武钢养猪”成为热门词汇,表达着公众对我国钢铁企业发展非钢产业的关注。
很少有一个行业,像钢铁企业这样集体寻找出路。微利经营,甚至亏损,全行业利润率不及银行存款利率高。2011年,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只有2.4%,而主业利润更少。2011年,武钢销售额达2000余亿元,利润只有30亿元,其中钢铁主业仅贡献了10个亿。炼钢主业无利可图,钢厂转而投身“副业”,邓崎琳算了一笔账:“一公斤钢材价格抵不上四两猪肉。”在这样背景下,“武钢养猪”情有可原。
如何看待钢铁企业的转型
一年中,有冷、暖季节交替,而行业发展同样存在波峰、波谷,不以一时状态判断整个行业,要认识到钢铁行业不是夕阳产业,我国城市化水平还将继续提高,钢铁行业前景光明。
钢铁是一个强周期性行业,随着整体经济的周期波动,钢铁行业进入扩张、收缩区间。当前中国经济进入调整阶段,钢铁行业告别快速扩张期,需求增长放缓。但另一面,钢铁产能继续释放,整个行业出现过剩。现在钢铁行业的微利经营,是四五年前国务院下文都无法阻拦的那波钢铁投资热潮种下的苦果。
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,多个行业出现产业转型。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家电行业洗牌,及21世纪以后的汽车、纺织等行业,都经过高度竞争后的市场淘汰,现在,这些行业依然充满生机。而且,这些行业后来都有一个特点,即野蛮生长。行业高度竞争,进入激烈淘汰期,政府出台政策扶持一批大中型国有企业,试图壮大国有企业以拯救整个行业。但实践证明,后来发展壮大的企业行业排头兵,几乎都是未享受扶持待遇的企业,家电、轻纺等行业都如此。
现在的钢铁行业,即进入了高度竞争淘汰期。钢铁企业首要做的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,向上下游产业拓展,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,提升产品质量,不能因为副业一时之好,颠倒主次,这是丢了西瓜捡芝麻的行为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材市场,占据了将近全球一半的产能,相信经过洗礼后的中国钢厂,会出现数个世界级钢铁企业。
钢铁企业应该怎样发展非钢产业
行业正在洗牌,产品为王的时代结束,后产品时代的竞争是服务,需要的是服务至上理念。
个人认为,钢铁企业发展非钢产业,首先立足钢铁主业,围绕钢铁上下游产业链做文章。经营案例表明,采用相关多元化拓展业务的道路相对平坦,钢铁企业熟悉钢铁产业链及相关环境,围绕产业链开拓新业务,能够降低风险。新日铁等国际钢企发展非钢产业,一般也是在企业内部项目积累了丰富经验后,才进一步将业务拓展到企业外围,然后独立经营。
实际上,这几年我国钢厂围绕产业链做文章,收获亦很多。向下游延伸,客户服务中创造价值,由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,积极延伸价值链。各家钢厂在各地建设钢材加工配送中心、物流园区。据不完全统计,2011年,国内大中型钢企在全国开工或者投产16 家钢材加工配送中心,为汽车、家电、造船等下游行业提供加工服务。此外,大中型钢企参与物流园区的建设,除电子商务、金融服务外,园区内同样具有剪切加工仓储配送功能,2011年,我国大中型钢企在全国13个城市投资建设现代物流园。